学校主站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科专业 | 教学工作 | 科学研究 | 实践教学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招生就业 | 校友工会工作 | 下载专区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以依法治国应对经济新常态
2014-11-28 17:34 12LX  河南日报

    本文作者:武文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依法治国将成为改革创新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建设国际化高水准的市场经济法治国家,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

    依法治国是规律使然大势所趋

    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改革的三十多年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持续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不断推进。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成为推动中国迈上法治新境界的宏伟战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从根本上说,执政党的任务就是治国理政,通过总结实践经验、集中人民智慧,提出党的主张,解决国家工作中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法律正是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成熟的方针政策的制度化、定型化,正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党的执政地位决定,党必须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有利于保证党执政兴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当前,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应对经济新常态必须推进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指出,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然而法治建设却相对滞后,存在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短板”。从国际经验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转型能否成功,能否避免“拉美陷阱”,一个法治、公平、市场化的体制能否搭建常常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以依法治国作为保障,改革才能不走样、不变道、有章法。当前,我国政府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红利继续释放,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新亮点。

    依法治国是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由法治提供竞争规则,引导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取胜的经济。推进依法治国,能够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用市场经济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因此,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依法治国是繁荣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资金和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创新者的权益得到有力的保护,创新主体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创新的动力才能可持续。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从顶层设计上指明了一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铺下了牢固的基石。

    依法治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问题频发,雾霾天、地下水污染、镉大米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当前,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法律法规支撑不足,对违法行为惩罚力度整体依然偏弱,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与推动经济转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环境领域的法治建设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问题处于高发期,利益关系深度调整之难前所未有,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化解矛盾淤积,凝聚发展共识,提高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取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依法治国开创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新局面

    适应经济新常态,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通过持续改革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来应对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和财政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

    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推动经济、文化、环保、民生、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通过法律的立、改、废,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律条件。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扩大政务公开内容和范围,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培育广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立法先行,重大改革需于法有据且依法定程序进行;需要修改法律的,先修改法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序进行。同时,做到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步进行。及时以法治手段破解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实施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进市场监管从行政监管向法治监管为主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破解城乡分割的土地、户籍、人口流动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闽ICP备05023757号-2                        | 地址:福建省福清市龙江街道校园新村1号 | 邮编:3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