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版刊发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魏秀华教授理论文章《协同发展海洋产业链增强乡村经济韧性》。文章全文如下:

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强省,福建省长期以来在全国海洋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沿海乡村不仅是福建海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更是国家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福建省在推进沿海乡村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化升级渔业产业链,并积极融入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体系,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海洋产业生态。当前,福建省沿海乡村正从传统渔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凭借其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以及2214个海岛,为沿海乡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然而,福建省沿海乡村在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导致整体产业附加值不高,乡村经济韧性较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要做好“海”的文章,推动乡村振兴,为福建省沿海乡村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为提升沿海乡村经济韧性,福建省需着力推动海洋产业链的协同升级,通过促进渔业、加工、物流、科技、品牌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构建完整高效的海洋产业体系,以提升整体产业附加值,增强乡村经济抗风险能力。
◆构建特色渔业集群,夯实海洋产业基础
福建省各沿海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部分地区渔业高度集聚,但产业链条尚不完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应依托区域特色,建立以“一村一品”为核心的特色渔业集群,推动渔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沿海乡村可结合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渔业,形成区域渔业集群,打造“一村一品”模式。如宁德三都澳作为大黄鱼全产业链基地,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并配套水产品加工、品牌推广,提高产业链协同度。连江晓澳是鲍鱼精深加工中心,应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合作,推进即食鲍鱼、鲍鱼胶原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升级养殖模式,提高渔业生产效率。传统养殖方式资源消耗较大,产业效率偏低,应推广智能化、绿色化养殖模式。在连江定海湾、宁德蕉城区三屿村等地推广AI智能投喂、5G水质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提高养殖管理效率,减少饲料浪费。发展深远海养殖,在霞浦、平潭、莆田南日岛等地推广大型深水网箱,减少近海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推动渔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完善精深加工体系,延伸海洋产业链条
福建水产品精深加工率有待提高,部分渔村仍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应加快建设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水产品向高端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一是建设加工园区,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建设区域性水产品加工中心,提高加工产业协同度。在宁德三都澳、连江晓澳、漳州东山岛等地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加工产业集群。在霞浦溪南镇、莆田南日岛等地鼓励渔民合作社建设鲍鱼、海带、紫菜等特色水产品加工基地,推动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广冷冻干燥、酶解提取等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水产品品质,延长保质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依托厦门大学海洋研究院等机构,开发海藻提取物、鱼油深加工等产品,拓展水产品高端市场。三是发展预制食品,拓展高端市场需求。在福清、厦门、漳州等地发展海洋预制菜,加快研发即食海鲜、海洋功能食品,提升水产品溢价能力。推动预制菜出口贸易,拓展东南亚、日本等国际市场,提高福建海洋食品的全球影响力。
◆优化产业协同机制,提升链条衔接效率
福建海洋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足,部分渔村在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缺乏系统性整合,影响产业效益。应通过强化产业协同机制,推动上下游联动,提高产业链效率。一是构建联动模式,促进上下游协作。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的联动模式,促进渔村产业协作,提高渔业生产稳定性。推动订单式养殖,引导龙头企业与渔民、合作社建立长期供应协议。发展渔业产业合作社和联盟,整合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形成一体化运营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冷链物流,提高供应链效率。在福州连江、漳州东山、宁德三都澳等地建立水产品冷链中心,提升保鲜能力,减少损耗。推广冷链直供模式,设立村级冷链配送站,提高产品新鲜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智慧冷链监测,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三是发展数智平台,提升产业协同水平。在宁德、厦门、福州等地建立区域性海洋产业大数据中心,整合渔业养殖、市场交易、海洋环境监测等信息,实现精准管理和产业优化。推广智慧渔业管理系统,应用数字渔业+区块链追溯技术,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消费者信任。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供需关系,为渔民和企业提供精准市场预测,减少价格风险,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
◆强化品牌整合推广,拓展产业市场竞争力
福建省水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市场定位和高端品牌,市场认可度较低,产品溢价能力不足。加强品牌建设、推广市场化营销策略,是提升海洋产业链附加值、增强乡村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一是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整合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东山紫菜、霞浦海带、漳州牡蛎等特色产品,形成统一的“福建海鲜”区域品牌,提升市场辨识度。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推动福建水产品标准化,提高品牌附加值。同时,建立品牌推广联盟,在国内外食品展会、行业论坛上集中宣传,提高市场影响力。二是设立质量标准,增强产品信任度。高标准是品牌发展的核心,应制定福建水产品养殖、加工、包装行业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建设可追溯系统,利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实现从养殖、加工、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监管,提升消费者信赖度。此外,推动水产品符合HACCP、ISO22000等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增强出口竞争力。三是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品牌国际化。国内市场方面,在一线城市设立福建海鲜直销中心,进入高端超市、星级酒店,提高市场覆盖率。国际市场方面,依托“一带一路”,拓展东南亚、日本、欧美市场,建立福建水产品出口基地。同时,通过阿里国际站、京东全球购、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加速品牌出海,提高福建海鲜的全球知名度。